成果简介
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”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定位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战略。2017年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系统构建非遗教育政策框架,确立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核心原则,为教育领域指明方向。
客家非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支脉,承担着赓续文脉、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使命。然粤北地区中职学校存在客家文化传承在地化三重困境:一是非遗认知浅层化与传统技艺流失,大中小幼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文化记忆疏离;二是传承平台匮乏与教学资源整合滞后,区域文化资源未有效转化为教育载体;三是人才培养单一化、师资薄弱与产业需求多元化的矛盾,兼具非遗技艺、教学能力与产业视野的复合型教师短缺,难以适配文旅融合、数字文创等新兴产业需求。
河源理工学校积极落实教育部《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》要求建立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”,着力推进学校与公共文化机构的双向互动。学校先后与和平县文化馆、东源县文化馆签订校馆合作协议,并联合河源市图书馆签订《客家非遗文化传承推广合作协议》,进一步丰富了校馆联动合作的内容。2019年7月,学校以非遗项目为突破口,围绕《河源“板凳龙”文化融入中职艺术类课程的研究》课题,深入开展项目的探索与实践,并于2021年3月顺利结题。历经6年多的探索、实践与检验,在粤北中职学校“传扬创”客家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,形成了本教学成果。
成果秉承OBE理论,建立金刚榫式校馆合作机制,明确知信行导向,对接企业,联动专业,服务社会,终身学习,人人成才。
(1)搭建“根脉四基”育人平台。筑牢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、文化馆教育实践、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、非遗凳板龙传习四基地,强理论根脉、育文化根系、炼实践根骨、铸传承根魂,增强协同育人实效。
(2)构建“三阶四品”人才培养模式。探索“知”识传授、“行” 动实践、“信”仰培育逐步进阶与多元渗透的培养路径,以“信” 为魂,筑牢文化认同,设计公共课筑基、专业课精进,拓展课飞跃的“三级跳”课程体系。构建“课堂深化、实践强化、成果孵化”与“作品、精品、产品、商品”相结合的“三阶四品”非遗人才培养模式,打造项目驱动、双师引领、双线融合、双展汇报的“一驱三双”课堂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(3)创建“四核双驱”文化资源矩阵。以资源整合、技术赋能、专业融合、平台共享为核心,文化与技术双驱动,打造多元师资团队,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、数字展厅、资源库,推动非遗传承创新。
成果实现三大创新。提出“知行信融·匠心致远”理念,破解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;创设“一驱三双”课堂,革新传统教学;构建“大中小幼一体化”四基三维模式,突破主体协同局限。
项目成果成效突出,示范引领。创建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非遗流动式展厅,组建“非遗传承人+专业教师”双导师队伍,非遗作品助力企业产值50余万元。在广东省中职劳动教育基地汇报会、广东省中职学校实践育人研讨会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河源理工学校交流研讨会上作成果汇报,受到中国青年报、学习强国、广州日报、河源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及专访,教育部门户网及央视频等媒体转载。非遗实践案例被2023、2024年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收录,咨政报告被文旅局采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