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级课程体系”是融合载体,是“大脑”,负责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构建的系统化设计。
“六核实践平台”是实战支撑,是“四肢”,负责提供真实的战场和环境,将所学化为所用。
“六维驱动保障”是运行基石,是“心脏与血液”,负责为整个系统提供资源、动力和可持续性。
三者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了一个目标聚焦、路径清晰、保障有力的闭环生态系统,旨在培养“德技并修、知行合一”,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,又怀有报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。
一、“三级融合、思政贯穿”的课程体系
(一)通识层启蒙(意识塑造):面向一年级学生,开设《互联网思维》、《KAB创业基础》等通识必修课程。重点嵌入“职业道德”、“工匠精神”、“诚信经营”等思政元素,通过案例教学、企业家讲座等形式,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,筑牢“想创业、敢创业”的思想根基。
(二)专业层融合(能力构建):在二、三年级专业核心课中,系统化嵌入双创模块。将“新媒体营销”、“数字营销”、“网店运营”、“客户服务”等课程与真实电商项目深度融合,开发“综合项目课程”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直接以团队形式运营真实项目,掌握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、团队协作精神和市场洞察力。
(三)拓展层提升(实战赋能):为有潜力、有志向的学生开设“项目申报”、“企业管理”、“财务基础”、“直播电商进阶”等选修课与工作坊。邀请企业专家、成功校友、创业导师授课,提供个性化、提高式的赋能培训,帮助学生完善商业计划书,对接资源,提升其创业实战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,助力“能创业、创成业”。
二“六核实践、服务乡村”的实践平台
(一)劳模引领:以“河源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”为精神高地和技艺传承站,发挥劳模在职业道德、技艺钻研和创新精神上的示范引领作用,让学生近距离感受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。
(二)课赛融通:将“职业技能竞赛”、“互联网+创新创业大赛”等赛项的规程和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。通过企业运营沙盘模拟、技能竞赛集训营等方式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练,夯实学生专业基础,培养其竞争意识、合作精神和心理素质。
(三)产教协同:与深圳嘉文科技有限公司、河源市金森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“电商物流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,多次开展“双十一客服实践”“紫金茶文化电商节直播”等校企合作实践项目,推动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。
(四)真项实战:将“双头村水果博览园葡萄采摘短视频+直播带货宣传”、“双头村耕育田园乡村振兴文旅基地项目宣传”、“魔芋酱专利产品推广”、“万绿畲村家庭农场电商孵化”等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真实需求,作为学生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来源。学生团队在“双导师”指导下,全程负责项目落地,创造真实价值。
(五)文化浸润:依托“广东省廖映新名班主任工作室”,深化“立德树人、文化浸润”的育人理念。通过举办“职业教育活动周”、“创新创业文化节”、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活动,营造“敢闯会创、德技并修”的校园文化氛围,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素养。
(六)服务乡村:所有实践环节最终锚定“服务乡村振兴”,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家乡的农产品上行、乡村旅游推广、乡村品牌打造等“百千万工程”具体任务中,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,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成就感。
三、创新“六维驱动、闭环管理”的保障机制,破解系统动力不足问题
(一)资源:开发《农产品电商运营》、《直播电商》等9门在线开放课程;主编出版《广告基础与实务》等12部教材(其中2部入选“十四五”国规教材);建设集案例、课件、视频、习题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实现资源共建共享。
(二)师资:通过内培外引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,搭建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等措施,打造“二室领航 三高赋能 四师进阶”创新教师团队,建成一支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专兼结合的“高层次、高双师、高水平”金师队伍。建成广东省廖映新名班主任工作室+河源理工学校新媒体营销工作室的“二级一体”的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。
(三)激励:制定《学生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奖励办法》,对在国家、省级比赛中获奖的师生给予重奖;设立“创新创业种子基金”,为优秀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初始资金支持;将教师指导双创项目计入工作量并与评优评先挂钩。
(四)孵化:与东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、河源市双头双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深度合作,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公司注册、法律咨询、融资对接、技术支持和办公场地等“一站式”孵化服务,显著提高项目成活率。
(五)服务:联合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会,建立“政-校-企-研”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沟通,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政府规划,确保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方向不偏离。
(六)制度:全面修订《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》,制定2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,将双创教育成效纳入专业评价、课程评价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,建立“设计-实施-诊断-改进”质量持续改进闭环。